21世纪教育网
设计作品0
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2.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3.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年代 城镇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万人) 1620 300 1700 1850 720 2880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益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4.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5.“两盒点心跑一天”到20世纪90年代已不再是人们春节拜年的主要形式。1994年,某城从除夕夜7点到初五中午12点,家庭电话通话次数比平日增多了65%左右;1999年,中国电信网上每天至少有四五千封电子贺年邮件接来送往。随着手机的普及,短信、微信拜年成了现阶段人们春节期间拜年的首选。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邮政电信合一时代到来
B.电信缩短了人们的心理距离
C.改革开放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D.通信网络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6.下图是1923~1934年普通汽车及公共汽车数量的增长情况(单位:辆)图。其主要说明了 A.汽车已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B.广大民众的收入大幅提高 C.交通近代化程度有所提高 D.国民追逐时尚成为新潮流 7.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这表明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8.晚清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面是其中一幅图画《西医治病》(画中字为:都中施医院之西医某君,未谙语言,而治病给药必需详询,方知病之原委.....西女某教中人亦好善为怀者愿代某君喉舌之.....赴院病人,日以百计)。这反映了
A.中医中药渐趋衰弱 B.西医西药广泛传播
C.报刊商业功能增强 D.西学东渐有所发展 9.1945年,参加美苏英三国首脑会议的英国保守党领袖丘吉尔为了进行国内竞选而中途回国,等大选结束三国会议复会时,回到会议桌旁的却是工党新首相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工党向英国人民承诺在战后要建设“福利社会”(如建立失业保障制度全面免费医疗制度等)而赢得大选。关于英国“福利社会”理解正确的是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可以避免经济危机发生 C.保守党反对建立福利社会 D.能够消灭社会贫富差距 10.“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 11.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2.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13.当中国的造纸术在公元8世纪时传至包括埃及在内的阿拉伯世界后,便逐渐取代了埃及传统的、原料单一的纸莎草造纸术。这表明埃及纸莎草造纸术失传的一个主要原因是 A.埃及纸莎草短缺且依赖进口 B.中国和埃及商贸联系进一步加强 C.中国造纸术造纸成本降低 D.埃及纸莎草造纸工序未见详细记载 14.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眴窄的一隅,生活着近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
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 15.德国文学家歌德说,罗马法“如同潜入水下的一只鸭子,虽然一次次将自己隐藏于波光水影之下,但却从来没有消失,而且总是一次次抖擞精神更饱满地重新出现”,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为欧洲近代社会确立了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方向 16.“世界末日”说源自人们对玛雅历法的误解。这一天本是玛雅“长计历”中的第130 000天,象征着一个“大循环”的结束,它与灾难、异象等自然现象没有任何关系。这说明 ①应形成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良好氛围 ②对外来文化,必须坚持封闭主义 ③不能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要做到批判继承 ④玛雅文化源远流长应增进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7.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至埃及亚历山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境内的青海道;唐朝统一后,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跨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成为中西方交往的稳定通道。? 阅读上图和上述材料,从中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 世纪中叶,耶稣会士为在中日两国打开传教局面,遂以西医为百姓疗疾来赢得人心。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向中国译刊一大批西医著作,首先从理论上向国人初步介绍了西医解剖学、药物学等知识。此后,西医在中国才逐渐趋于实用。康熙帝任用传教士为其治疗心悸症和上唇生瘤,获得奇效。在民间,一些传教士也为老百姓治病,但老百姓的信服度不高。所以总体上西医在中国影响不大。西医最初在日本传播时,传教士深入民间行医舍药,在实践中很快得到民心,很多倾慕西医者受洗、入教。此后,以兰学(指经荷兰传入日本的西洋学术)为代表的西医著作成为理论系统大量传入日本,从理论上丰富了日本人对西医的认识。 ----摘编自田毅鹏《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19 世纪中叶以后,西医在中国日益广泛而深入地传播开来。许多传教士在华行医、建立医院、开办医学校、翻译医学书籍和出版医学刊物。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开始官派留学生,1872---1875年选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其中有5人从事医学工作。明治维新后日本西医发展很快,不少中国留学生在日本间接吸收了西医知识。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员和洋务人士(如荣禄、李鸿章等)体验到了西医的功效,就带头或动员富商捐资教会医院,各地受医人数大为增加。20 世纪初,中医人士开始自发地学习西医,西医影响逐渐超过了中医。 ----摘编自郭剑波《论近代“西医 东渐”的途径与反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中日两国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在近代中国迅速传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存在着差异。秦始皇有汇合地域文化的理想,但并没有成功。到汉武帝执政时期,经过数十年的多次战争,地方的分裂势力基本肃清,而楚文化、秦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大体上完成了汇合的历史过程,“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局面才得到实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君主集权政体,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西汉统治者主要实施政治、法律和思想文化的儒家化,代替了秦代的法家化。唐代除实行科举选拔人才外,还重视思想文化的内外交流,以及境内各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文化创造力,促使儒、佛、道的融合,将中华古代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 ——摘编自张岂之《中华文化何以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材料二??宋明理学曾在启蒙运动时期被广泛推崇。伏尔泰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像中国人一样,真是大不幸!”“他们帝国(中国)的组织,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是地球上人口最多,管理最好,而且最优秀、最古老、也是最广博的王国”。当然,伏尔泰为了达到反对宗教神学的目的,对中国文化和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赞美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就其结果而言,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极度赞美对法国的启蒙运动倒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美】麦克尼尔《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理学对法国启蒙运动的积极推动作用。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元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相互学习和相互吸收形成文明进步的巨大动力,不断地为各地的文明增添活力。纵观世界历史,以文明多样性为基础的文明交流互鉴始终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流。不同文化并不是孤立地、互不联系地各自发展,而是在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学习、相互碰撞中携手前行。从这样的人文视角出发,可以看到人类发展史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进的历史,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互通有无、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文明多样性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自信》 结合中外古代史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关于中外文明的观点。(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
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s://www.docer.com/preview/24405382
关注稻壳领福利